什么样的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?

admin/2019-09-09/ 分类: 疾病阅读1656
什么是胃息肉?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。 胃息肉可单发,也可有多枚、甚至十几到几十枚,我们常称之为散发性胃息肉。极罕见者可有100枚以上,常为家族遗传,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...

什么是胃息肉?

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出于胃腔而形成的局限性隆起性病变。

胃息肉可单发,也可有多枚、甚至十几到几十枚,我们常称之为散发性胃息肉。极罕见者可有100枚以上,常为家族遗传,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。胃息肉多数直径为数毫米,有时可见直径大于1厘米的,直径数厘米的息肉少见。

胃息肉会导致哪些不适?

事实上,大多数散发性胃息肉患者不会有特殊不适症状,但因胃息肉可能会合并胃炎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胆汁反流等因素,所以很多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、上腹隐痛、腹胀、恶心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罕见的息肉体积较大、较多、或位于贲门或幽门、或表面有糜烂渗血等情况下,可能会引起腹痛、腹泻、吞咽困难、腹胀、黑便、贫血等症状。

胃息肉会发展为胃癌吗?

很多患者对胃息肉过度紧张、担心,是因为听说胃息肉会发展为胃癌,那么胃息肉和胃癌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?胃息肉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,但是风险有大有小,不可一概而论。

对于胃息肉,我们最关注的两个因素是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,特别是不同病理类型的胃息肉癌变风险是不同的,另外,内镜检查医生还会根据内镜下形态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评估。

大小:胃息肉直径≥1厘米者,癌变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,通常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。

息肉的病理类型

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胃底腺息肉、增生性息肉、腺瘤性息肉、炎性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等少见分型。其中,文献报道,70%-90%的胃息肉为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。

胃底腺息肉:有些可能与长期(至少1年以上)口服质子泵抑制剂(如奥美拉唑等)有关,几乎没有癌变风险,罕见病例有胃底腺息肉癌变的报道,有研究显示其癌变率<1%。有些散发的、直径<1厘米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质子泵抑制剂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消失;直径≥1厘米者,通常建议内镜下切除。

增生性息肉: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,有一定的癌变风险,但癌变率较低,有研究报道其发展为上皮内瘤变的几率约为5-19%。研究报道,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,其中约40%患者息肉完全消退。直径≥1厘米者癌变风险会增加,所以多数国家的指南推荐对直径>0.5厘米者进行内镜下切除。

腺瘤性息肉:是癌变风险较高的病理类型,特别是直径>2厘米、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,据文献报道,癌变率可达28%-40%。但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中所占比例较低,约为3%-26%,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萎缩性胃炎、肠化生等存在一定相关性。所有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,均建议内镜下切除,通常建议术后1年进行内镜复查,监测3-5年。有研究显示,其切除术后的复发率约为2.6%。

综上所述可以发现,绝大多数胃息肉的癌变风险是非常低的,仅有一小部分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相对偏高。有的息肉可能在治疗胃炎,或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就自行消失了。所以,当检出胃息肉时,请您不必过分紧张和担心,也没有必要强行要求反复地复查胃镜,反复地切除所有息肉,尤其是胃底腺息肉。

为啥长胃息肉,可以预防吗?

胃息肉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,包括胃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刺激(如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胆汁反流)、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、遗传因素、不良的生活习惯(如吸烟、饮酒、高脂饮食、低纤维素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)等。遗传因素是与生俱来的,我们无法改变,但是我们可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胃息肉的发生。

具体预防措施如下:

1、戒烟戒酒,饮食规律,尽量避免辛辣刺激、高脂饮食,避免暴饮暴食,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等。

2、治疗胆汁反流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,消除胃部长期刺激因素。

3、使用胃药应当遵从医嘱,避免不恰当地、长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药物,如奥美拉唑等。
文 /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朱丽明、张娣 编 / 干玎竹


中华健康养生网
微信二维码扫一扫
打开手机站
Copyright © 2016-2022 中华健康养生网 版权所有
WAP二维码
意见反馈 WAP二维码